谁能“取代”豆瓣?
在一个共享邀请码的微信群里等了近两个小时,“高强度网上冲浪选手”苏素终于拼手速抢到了一个邀请码,成功登录了字节跳动旗下的新上线产品“识区”。
在登录知识区之前,苏素并不完全知道这是什么应用程序。她只是看到有人在朋友圈里做推广,觉得很有趣,所以她想使用它。成功登录后,同样是豆瓣8老用户的苏素闻到了豆瓣的味道。不能说,我只是觉得很熟悉,尤其是‘发现识区’入口,豆瓣‘发现小组’很相似。
而要论两款应用的“不同之处”,苏素在上手操作半小时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识区界面很简洁,但也正是简洁外加是一款新产品,很多功能尚未完善。通过上手操作和浅入了解,确实能清楚感知识区开放者并没有将豆瓣当作对标产物,只是对于豆瓣用户来说,这确实谈得上是一款类豆瓣应用。”
针对识区而言,并没被定调为一款“內容兴趣社区类APP”,字节跳动对“识区”的定义是一款“智能化阅读工具商品”,识区的slogan是“定义你的阅读文章宇宙空间”。
识区还可以与今日头条内容实现共享,而实现的途径也十分“简单粗暴”。
在识区服务平台,每一位客户较多可以建立3个识区,识区可以解释为“社交圈”或是“工作组”,客户建立识区后便变成“区委书记”,区长可以为识区Bot配备定阅源,区委书记可以根据加上不一样有兴趣的主题风格进而转化成强烈推荐的推送源,而强烈推荐的推送源全是来源于头条的主要内容创作人。
一旦选中定阅目录后,Bot便会自行在识区升级內容,但Bot收集的內容区委书记没管理权限删掉,只有根据持续发新內容遮盖。
只不过作为一名普通用户,依旧可以通过“发现识区”和“推荐界面”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加入某一“识区”中。燃财经通过查询“发现识区”页面较为靠前且成员用户数量较多的识区,发现基本大多识区的“Bot的订阅源”数量为0,识区内多为用户发表的内容。
“和豆瓣一样,都要加入‘识区’后才能发帖,发布自定义内容的入口也都在右下角,只不过识区相较于豆瓣还是太简陋了,只有H1H2标题和插入图片,但豆瓣除了插入图片,还能添加视频、发布投票、关联书影音。”苏素也表示,虽然识区的slogan是“定义你的阅读宇宙”,但通过闲逛下来,不难发现大多识区的讨论内容也不少,“但也可能目前产品刚上线,很多功能没有完善,像现在用户交流也只有通过评论功能实现,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社交功能。”
与此同时,苏素也向燃财经发出感慨,自从豆瓣小组接连要求进行整改,并且还在近日宣布私密小组将停止服务后,自己登录豆瓣的频次也越来越少了,同时她也发现不少平台都承载了和豆瓣小组类似功能的圈子或小组。“像微博、知乎等,我都有去体验过。”
但出于使用习惯,苏素并没有和其他组员一样选好下一处安身之处,“去年我也跟过风搬到过DoDo,但用了一段时间觉得使用体验感很差又回来了。豆瓣用户和其他平台用户重合度不高是重要原因。”
大家都知道,豆瓣网是豆瓣最耀眼夺目的标识,也是豆瓣网的牌面。终究针对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能在互联网技术变迁的浪潮当中依然能偏安一隅的豆瓣网而言,豆瓣网能生存出来,除开靠原来的书影音视频业务流程,也有便是豆瓣网还有着着人气值高、客户忠诚度很强的豆瓣网。
如今,豆瓣小组也成了其他平台虎视眈眈的一块肥肉。从最早的知乎圈子、头条圈子,以及被豆瓣控诉“不正当竞争”的微博,亦或是最近正在内测的识区,未来不排除还将有类豆瓣产品的出现。
然而对于现在的豆瓣来说,最大的敌人依旧是自己,靠着书影音和用户基础,纵观互联网目前还没有一个能替代豆瓣的产品出现。但对于豆瓣用户来说,豆瓣正在离用户心中“乌托邦”的形象越来越远。
“复制”豆瓣
不止一个知区被质疑为豆瓣。
“复制行为”最早可以追溯至2019年,当年2月,今日头条官宣自己的新功能“圈子”,而圈子的作用是,创作者可通过圈子,直接在头条APP内自建粉丝群,从而与粉丝无障碍分享交流。但如今燃财经想进一步了解今日头条的“圈子”功能时,却被告知“圈子升级期间,暂不支持加入”。
此外,2019年底,知乎APP正在内测“圈子”功能,并且该功能于2020年1月正式上线。而在当时,知乎还为“圈子”开放了一级入口,圈子入口取代了当初的发帖入口占据导航栏的居中位置,此外还同时开放了搜索和问答区域,可以说知乎用户随处可见“圈子”入口。
据豆瓣忠实用户茶茶回忆,知乎当初很多“圈子”名称都和豆瓣小组组名一样,“毕竟平台流量倾斜,所以有些创作者也会想着照搬或者借鉴豆瓣活跃度较高的那些组名,也想成为下一个活跃度高的社区。”
如果圈子的命名权来自内容创作者,很难直接说平台是复制的,但不难发现豆瓣与今日头条和知乎圈的界面实际上是相似的。
来源/燃财经截图图/分别为豆瓣、今日头条、知乎的小组/圈子界面
虽然今日头条的“圈子”功能目前无法加入,但从原有圈子的内容更新来看,并不影响原加入圈子用户的正常使用。而且种种迹象还在表明,今日头条的重心逐渐从“圈子”转移到了“小组”。
燃财经通过查询得知,今日头条的“头条圈子”账户最新一次动态时间为2021年4月,而在2021年9月,今日头条便发表《头条小组开放自建|招募组长,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一文,而用户在加入一个小组后,用户主页的导航栏中原“放映厅”入口立即便被“小组”入口所取代。
此外,头条征募小组长的行为也一直在开展着。
31月29日,豆瓣宣布,由于业务调整,私人团队将停止服务。当晚,一位豆瓣用户在豆瓣鹅组发帖称,最近很多平台都在挖组长,并附上了与自称今日头条社区运营的对话截图。
截图显示,该名社区运营人员说,“听闻豆瓣小组即将有大动作,头条小组正在招募小组组长,入驻即有流量扶持和活动基金。”并在与该名豆瓣用户的聊天中进一步强调“对豆瓣组长毫无门槛。生活组、鹅组来了、人才组都已经来头条创建小组了”。
除此之外,同一日,新浪微博@超话社区则公布“超级话题新星计划”,征募规定“管理经验”中标明,得有着“豆瓣网小组长”、“贴吧吧主”等有关小区管理员身份。而更为意味深长的是,新浪微博在招募海报居然原封不动生搬硬套豆瓣网小组组名。
来源/微博@豆瓣图片选择豆瓣
也正由于微博社区由于照搬豆瓣小组组名的行为,导致豆瓣与微博之间的关系突然走向剑拔弩张地步。
3月30日,豆瓣公司对外发布一则起诉书,表示将以“不正当竞争纠纷”为由起诉微博。要求微博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链接、停止“超话新星计划”的招募行为。
“被告(微博)行为有违商业道德,侵犯原告(豆瓣)合法权益。”起诉书中提及,“超话社区”和“豆瓣小组”互为竞品,但微博@超话社区近日在平台发布的“超话新星计划”公开招募管理人员内容中,宣传页面中使用了多个豆瓣小组组名,且招募有豆瓣小组管理经验的人至平台建立超话社区。
从豆瓣与往常不同的快速反应中,围观者必然能猜出一两个。茶也直言大家都能看到微博在挖豆瓣角。
“微博不是第一个来挖墙脚的平台,其他平台挖大组组长的事早就有了,从去年清朗行动开始,豆瓣小组就进行了多次整改,而每逢整改,爱聊的豆友讨论下一处搬到哪个平台的同时,或多或少伴都会随其他平台来挖组长的消息。但微博这个‘超话新星计划’属实太明目张胆了。”
而在豆瓣起诉微博的同天晚上,微博@微博发言人发布申明表示,“微博超话所开展的超新星计划并非针对某一平台,属于正常的业务运营范畴,完全不存在任何不正当竞争和抄袭行为。相反,微博此前曾多次发布公告,严禁用户和MCN机构从某平台搬运不实对立等不良内容。”
然而,在同一内容声明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开放自由一直是其背景的微博上,评论区显示博主已经开始选择评论。
迄今为止,微博与豆瓣之间的纠纷,在微博平台并未持续发酵。只不过微博虽然声称“完全不存在任何不正当竞争和抄袭行为”,但在微博@超话社区已经无法搜到“超话超星计划”的那条博文,燃财经从之前微博链接点进去,只显示“由于作者隐私设置,你没有权限查看此微博”。
“豆难财”不好发
打起豆瓣“小组”生意经的平台,无外乎是瞄准豆瓣的高黏性社区氛围。而除了微博、今日头条等大厂外,还不乏有更多想发“豆难财”的平台。
特别是在在称得上豆瓣“水逆期”的2021年,豆瓣被惩罚了21次,总计处罚近1000余万元。继上年9月的多个具有知名度的豆瓣工作组被关掉、禁封后;当初12月,豆瓣又因频繁发生法律法规、政策法规严禁公布的信息被罚150万余元,与此同时,豆瓣工作组也停止了“回应”作用。“豆瓣危矣”变成悬在每一位中重度客户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大批小组用户为保留自己的“快乐老家”,不得不开启了声势浩大的“迁徙”运动,豆瓣鹅组、人才组等一批大流量小组开始往其他平台上搬迁。
“那时候豆瓣鹅组有些人使用过群电子邮件、用过DoDo,还建了QQ群;用贷款利息生活工作组乃至请人做了一个社区论坛……总而言之好多个大组几乎全是‘十八般武艺各显其能’。”豆瓣网十年客户汤团无可奈何表明,“豆瓣网那时候不可以回应了,总要帮我留一个看帖吃瓜捞鱼、跟我们沟通交流的地区吧。”
用户大规模“搬家”的背后,是豆瓣小组功能下极强的用户黏性,这也正是其他互联网巨头的迫切需要。
“例如,微博的超话和话题一直以娱乐明星和新闻热搜为主,像豆瓣小组这种极具长尾效应的内容,是微博非常需要的;同理,字节旗下的今日头条,用户在APP上无非是看新闻刷视频,但有了小组功能,就有可能提高用户主动打开APP的吸引力。”内容创作者、科技互联网分析师赵宏民表示。
在赵宏民看来,互联网社交已进入深水区,已经没有蓝海市场,各家都在争抢彼此的存量用户,而话题针对性强、用户分类清晰的小组功能,也就成了提高用户粘性和留存率的“制胜法宝”。这种情况下,识区不会是最后一个类豆瓣应用。
不过,争相发展小组功能的互联网平台,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取得与豆瓣小组比肩的成果。就连去年被调侃为要发“豆难财”的DoDo,也因为功能分区乱、运营能力差等因素直接被“打脸”。
期间“出走”的豆瓣用户,大部分在豆瓣小组功能恢复后回归了豆瓣。
“别的平台留下不来人,一是時间过短,沒有塑造出用户粘性,很多人乃至沒有融入/习惯性新APP的页面及作用,就回去了。二是一些平台的‘骚操作’十分败好感度,尤其是DoDo,一边用豆瓣网用户引流方法,一边又侵害来源于豆瓣网用户的合法权利。那时候不但有些人截屏发至B站等平台侵害别人个人隐私,也有APP开发设计程序猿结局发布不当言论,最终还将豆瓣鹅组等好多个大组都给封了,总而言之对女性用户很不友善。”汤团觉得。
来源/燃财经截图@豆瓣
除此之外,尽管豆瓣小组不断曝出异议话题讨论,但这也折射出豆瓣小组强劲的号召力,及其很强的UGC原创力,这类高度原创设计且极具传播性的內容,也恰好是新浪微博、巨量引擎等别的社交网络平台必须的。
而如今各大平台再度“抢滩”小组功能,能否成功引流还属于未知数。
例如识区APP,在4月6日发布后,当天每一个“区”的人员尽管快速提升至百人,乃至有的控制模块早已做到千人以上,但绝大多数内容或是运送或“水贴”,UGC内容护城河是不是能做起來还未如。
在新浪微博挖角豆瓣组长作经营时,许多豆瓣用户也在发表评论留言板留言,“豆瓣小组的关键并不是组长,反而是高品质用户,再借助他们的高品质话题讨论去打动更用户存留。”组长在豆瓣小组仅是维持秩序的人物角色,并不是领头人,乃至妆组、拼组等好几个大组的组长,都因不合理讲话被用户打倒了。
因而,“假如互联网大厂想要做发生替代豆瓣社区作用的APP,客户的转移成本费特别高,沒有哪个客户会随便和自身很多年UGC写作的內容道别。”赵宏民表明。
“不过,凡事不是绝对的,近年来豆瓣因为运营不善,被有关部门处罚高达20次,甚至多次还是顶格处罚,也给了其他社交巨头一段难得的窗口期。如果其他平台能倾注更专业的团队和资源,也是有可能抢夺一些豆瓣的市场份额。”
豆瓣“无人可替”,用户“无家可归”
事实上,不但工作组作用暂未“代替品”,豆瓣网的书影音视频,也是这个“慢企业”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壮大历程中,集聚起高粘性客户的坚固主心骨。
互联网各大平台上,隔三差五就会有客户提出问题:“中文互联网范畴内,除开豆瓣网有没有什么实用的书影音纪录APP吗?”回答十分的一致——“沒有。”
尽管豆瓣的所有用户加起来在,在整个中国社交市场,占比并不算大;且书影音中,单看某一个板块,也已有一些平台能与之“抗衡”,比如微信读书、网易云音乐、微博电影等,这些平台的竞争力并不比豆瓣小。“但难得的是,豆瓣能把图书、影视、音乐三个板块同时做起来。”赵宏民表示。
以书籍版块为例子,做为豆瓣鹅组前管理人员,与此同时也是图书编辑的柳无码高清表明,“豆瓣图书的出现方法,尽管不容易给到没这书非常大的曝光度和转换,但它可以协助我们去整理自身的信息,特别是在大家企业每一年出的书许多,大约有数百本,豆瓣网就等同于我的档案系统,我个人收藏到豆列里后,便可以同时发送给合作者,推荐书目信息、用户反馈、各种各样数据信息一目了然。”
而豆瓣电影,更是国内难得的较为权威客观的影视作品打分平台。阿北本人曾在2015年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一文里阐述过,豆瓣的程序会将用户的打分从一到五星换算成零到十分,加起来除以评分总数,就得到了豆瓣评分。用户的评分权重、算法程序的更迭也在尽可能阻止恶意刷分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阿北透露,豆瓣电影的商务是不包括“高评分”的,也因此,豆瓣是诸多影迷心目中,目前国内最公平客观的评分平台。而承担着制作、发行等业务的猫眼、淘票票等平台,在评分层面是没有豆瓣的公信力的。
“每次看电影之前,我都会习惯性地打开豆瓣看看评分,如果评分特别低,那我就不会在影院里花钱看这部电影了。至于猫眼、淘票票的评分完全没有参考必要。”豆瓣资深用户等等表示。
正因如此,尽管豆瓣的竞品不在少数,却无一能够取而代之。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1年豆瓣APP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在1200万左右,平均日活跃用户数量在300万左右。“从豆瓣用户量绝对值的角度,现如今豆瓣的体量并不大,但是在书影音的影响力以及小组话题打造上,豆瓣牵动的会比较多。”果壳网创始人、CEO姬十三表示。
正因为如此,小众豆瓣和微博、头条等平台一样,会受到严格监管。3月15日,北京网信办派出工作督导组到豆瓣督促整改。
随着内容和声音的增加,豆瓣的审计机制也越来越严格,内容逐渐趋同化,但与原来完全不同。由于发布日记的审计周期越来越长,许多创作者不再将豆瓣视为首发平台。90年代后的作家张昌认为,豆瓣没有留住这些作家,现在很难看到认真的创作日记。
当豆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时,我经常在主页上看到它,或者从我的朋友那里听说越来越多的豆子朋友被禁止和永久禁止。有些人,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被禁止。刘无码说。
豆瓣书影音视频杰出客户齐齐告知燃财经,“如今我的日常共享常常无端删掉,申述也十分不便,总有一天我可能会忍不了离去豆瓣。”
此外,豆瓣小组也面临着愈发严苛的管控,一定水平上冲击了一部分豆瓣网客户对网站的激情。前豆瓣艾玛花园组组长就面临着新创建组不断被封号的状况,无奈之下只能将工作组“搬新家”来到DoDo。
“豆瓣去中心化的设计,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属于稀缺‘资源’。不靠大数据猜你喜欢,也不是按照用户名气权重推荐,每个人顶帖都可以被看到,有时候刷实时会得到很多新料,毕竟要是来晚了可能帖子就没了,还可以看大家考古挖坟,就很好玩,早期的天涯也是这样,可惜‘糊了’。不过豆瓣在清朗后开始改掉发帖的时间线顺序,导致发帖能不能被看到就随缘。”汤圆对此遗憾道。
在赵宏民看来,豆瓣上屡屡出现极端观点,甚至违禁内容,作为内容运营平台,豆瓣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豆瓣无法彻底改变这种运营思路,豆瓣的未来不容乐观。
前不久豆瓣网公布私秘工作组停业整顿的实际操作,让包含汤团以内的许多消费者对工作组和豆瓣评分的以后都觉得忧虑。“假如将来有适宜的服务平台,也许我能试着‘搬新家’。但简言之,如今哪个平台全是一样的,无论是哪个商品,都具有各种各样遗憾,大家依然沒有真正意义上的‘家’。”
参考资料:
《豆瓣的危情时刻》,来源:AI财经社
《豆瓣网动迁,私秘小白》,由来:游戏娱乐糖果
《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已经“拷贝豆瓣网”,行得通吗?》,由来:麻辣酱TMT
*原文中苏素、茶茶、汤圆、这些、齐齐为化名,姬十三、柳无码高清为豆瓣网客户名字。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你还在用豆瓣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燃次元”(ID:chaintruth),作者:孔月昕 冯晓亭,编辑:饶霞飞,36氪经授权发布。